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

京都〈那些年,沒携相機的日子〉

京都 --- 一個兼備古典氣息又不失朝氣活力的城市,既有古樸的建築如各大大小小的寺院、神社,也有現代的地標如京都車站、別具個性的小店,有精緻的京都料理,細膩的湯豆腐、別具風味的川床料理、香滑味濃的抹茶冰淇淋,傳統祭典如時代祭、鞍馬火祭...,若要選喜愛的日本城市,京都必在三甲之內。




女巫常想若要細味京都,至少要住上兩、三星期,甚至一個月亦不為過。由於持有火車證,我們選乘子彈火車從大阪出發到京都去。下車地點是京都車站,京都車站是京都的交通樞紐總滙,有JR 鐵路、近鐵鐵路、地下鐵路、市巴士總站、長途巴士站,有酒店,食肆、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等。




京都車站的建築格調和京都予人傳統古都的感覺迥異,車站的建築師是原 廣司 Hiroshi Hara。原 廣司於一九三九年出生於川崎市,六十年代先後取得建築學系的碩士及博士學位,一九六九年出任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副教授,在九十年代,他提出了〈地球外建築〉(Extra Terrestrial Architecture)。 這概念包含了三個觀念及六個指針,三個觀點分別為物理學、現象學及社會學,而六個指針則是宇宙社會、地球外環境、輸送、月球居住、假想重力及閉鎖生態系〈宇宙牧場〉。女巫不學無術,不懂建築,除京都車站外,曾登上他另一作品大阪的梅田空中庭園 〈Sky Building〉,進入梅田空中庭園的感覺很科幻,很外太空,若要用一個字來形容空中庭園及京都車站,我只想到這個字:「酷/Cool」。




其中一個同伴很愛手塚治蟲老師筆下的阿童木 Astro Boy,車站旁的京都劇場有一名為「手塚治蟲的世界」的角落,這兒地方不大,有老師筆下的藍寶石王子、怪醫秦博士、小白獅及阿童木的卡通雕像,收集了老師的漫畫,亦播放手塚大師生平的短片,當然還有售賣老師筆下角色的有關商品的小店。坦白說,女巫對阿童木這小子興趣不大,最愛的反而是藍寶石王子、怪醫秦博士及小白獅。




離港前做功課,知道有舞妓變身體驗,當時根本不明白舞妓和藝妓的分別,只知道穿著華麗的和服,面白唇紅而已。回港後陸陸續續翻書找資料,多了點認識,舞妓是藝妓的見習生,年紀一般是十五至二十,而化粧、衣飾方面,一年生只可在下唇塗口紅,衣服肩膊上有肩線,二年級開始,上下唇都塗紅,三年級後的衣服沒有肩線;舞妓的髮髻是用自己的頭髮編成,而藝妓則佩戴假髮髻;舞妓的和服是振袖,顏色偏向鮮艷華麗,背後綁着長且寬的腰帶,藝妓的該是色留袖〈如我沒看錯〉,顏色較素雅嫵媚,腰帶被編成太鼓結綁在背後;舞妓穿的厚底木屐,藝妓脚踏草履。一般舞妓要經過五年的修業時間,才可成為獨當一面的藝妓,最顯而易見的分別是,和服衣領由代表舞妓的紅色換成代表藝妓的白色,兩者面、脖子均塗上白粉,眼尾位置再塗點紅,但脖子後面露出一個外型有點像個义子,沒有塗上白粉的地方,叫做三足,她們的和服後頭開得很大並向後傾,作用等同現今女生酥胸的事業線,日本男人覺得女人後頸是個性感的部位,脖領大開可令男人有無限暇想。




雖然旅伴對舞妓變身感興趣,畢竟是她們第一次遊日,不一定有時間去做這個〈經驗告訴我,結伴同遊需互相遷就外,即使行程排得精彩緊湊,絕無冷場,最終仍有些地方沒時間遊,總是點點遺憾離開〉,既是這樣,那就隨遇而安好了。往清水寺的路上,忘了是清水坂?二年坂抑或五条坂,竟見到一間舞妓變身的小店。這店名不經傳,至少不見於坊間旅遊指南,門外既沒有引人注目的招牌,也沒有堂煌華麗的裝潢,徵詢旅伴的意見,認為既沒刻意尋訪但仍給我們遇上,那就一嘗變身體驗好了。踏進玄關,有一條懶洋洋的狗在睡午覺,牠張開眼睛望望我們,跟著繼續牠的好夢。內裏有一張小桌子,一位大嬸和一位大叔在聊天,女巫硬着頭皮運用超爛日語向大嬸道明來意,這店的服務對象絕不會是外國人,不論是装扮期間抑或我們退還和服及卸粧的時段,進進出出的全是日本女生。大嬸天姿聰敏,她不懂英語竟明白女巫的爛日語,報價之外還說了租用時限、條款規矩,天曉得我怎會明白她在說甚麼?那位大叔更逗笑,我懷疑他將我當作男生,我和大嬸對話時,他偶爾插嘴之餘又大力拍我的膊,仿似我和他是感情要好的哥們,嗯,大叔,我快被你拍散了,行行好,你饒了我吧 




店子雖小亦有一定數量的和服可選擇,選好了就先脫掉衣物僅剩內衣,然後穿上店方提供的內衣、穿足袋,然後束起頭髮,開始化粧,面、脖子及胸口全塗上白粉,眼和唇小心地塗色,對,先將你的臉變成一幅白畫布,然後再在上面塗塗畫畫。然後是髮髻,雖說舞妓是用自己的頭髮與假髮髻一起梳結,髮際邊緣較自然,女巫不敢肯定是否所有舞妓體驗的店鋪有專人負責梳頭編要髻,但有一旅伴是短髮,所以我們全都佩戴假髮髻,髮髻份量不輕。之後還加上身上的和服,驟覺是一隻負重的騾。別問我究竟穿了多少層衣服,身上有多少條繩子,女巫只知道內衣外衣左披右搭,層層疊疊,繩子腰帶左纏右繫,上上下下,大嬸終於完成了紮糉工程,我們每人獲分發一個硬身小包包,我覺得像個扁身的紙巾盒,內裏放進我們的證件、手電及銀包,店方不負責保管這些。終極考驗來了,穿著四寸高的木屐逛街去!要女巫穿四寸的高跟鞋沒難度,但那藝妓木屐卻需點技巧來掌握,從側面看,它像塊磚頭但前方由上向下被人斜削,又或者可形容它像隻船,一隻升高了的船。說來奇怪,我雖不致如履平地〈清水坂也好,二年坂也好,五条坂也好,全是斜坡,我不怕爬斜坡,但從沒試穿高屐爬斜坡〉,但至少是蓮步姍姍的到達清水寺,沒出洋相,沒有失禮街坊

網上找來一張舞妓木屐的相片


到達清水寺門外,有一群中學生修學旅行,有兩個女學生趨前要和我們合照,然後她們的同學要求來一張旅行大合照〈嗯,我是自遊行啊,怎的變成參團〉,接着周圍的人,年輕的、年長的,外國人、日本人,紛紛走向我們,要求合照!嗯,我是 A 貨來的,怎的連日本人也不察。拍拍拍,又再拍拍拍,走不了兩步,又被截停〈唉,差人查牌,小姐,唔該停低影相 〉。女巫欠開麥拉面孔故不愛拍照,但那天絕對是自出娘胎以來,拍照最多的一日,至少被拍了接近半個小時,我們決定硬起心腸,婉拒再做人肉佈景板,我們舞妓變身外出散步只有一個小時,現在已過了一半時間,雖然我不愛拍照,但旅伴有相機啊,她們自己一張相片也沒拍過。各位,對不起,請高抬貴手,放過我們吧。時間到了,折返大嬸的店,脫掉美麗的和服,卸去面上的化粧,再到清水寺,對,穿上和服時,只在清水寺門外及附近逛逛拍照,現在是輕裝上陣,購票進場。




有人說過,到京都但不遊清水寺,就不算是去過京都。清水寺初建於公元七百九+八年,屬平安時代建築物,因寺內有一清泉〈音羽の潼〉而得名。曾被祝融先生多次光顧,目前的清水寺在一六三三年依據原貌重建,正殿前木造陽臺稱為「清水舞臺」,「清水舞臺」建在斷崖上,高約十二米,用一百三十九根木頭靠接榫技術架構而成,沒用過一口釘。寺內泉水被分成三個出處,像三條水柱,分別代表智慧、健康及姻緣,遊人只可任選其中兩條水柱的泉水來看,不可全取。當然,世事怎可能樣樣如意,總會遇上取捨決擇。




寺內除了清水舞臺及泉水外,地主神社也很出名。神社內有兩塊「戀愛占卜石」各據一方,相傳如能閉著眼睛由其中一端石頭走到另一端的石頭,就可締結良緣。不少日本女生愛到這兒,除試玩這個外,還購買各類戀愛預守。




嗯,我還未去高臺寺、八坂神社、金閣寺、哲學之道、銀閣寺、南禪寺、嵯峨野、嵐山、錦市場、河原町、四条...,嗯,唯有寄望下次重臨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