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3月15日星期六

中藥、蒙古大夫、傳謀

中醫歷史源遠流長,中醫學問博大精深。小時侯對中醫的印象是一位老伯伯,在中藥店坐鎮,病人求診,醫師問過病人的狀況,把脈斷症後,龍飛鳳舞的寫下一紙藥方,藥店的掌櫃先生,邊看藥方,邊從後面的百子櫃抓藥,將藥材用小秤量一量以確定份量正確無誤。





回家後,打開藥包,放眼望去盡是各種奇奇怪怪,顏色、氣味各異的枝和葉,有時甚至是昆蟲屍體,跟隨藥方指示,如某些藥材要先煎,有些則要後下,四碗水煎成一碗,藥煲傳來陣陣藥味,深褐色液體倒進碗裏,氳氤裊裊,一口喝下去,味道苦澀,令人大皺眉頭。母親總愛說那是苦口良藥,喝畢苦可吃甜,無奈女巫對黏作一團的陳皮梅沒多大興趣,苦着臉的人捧着苦的藥,苦上加苦。




當年,父親的朋友在一國貨公司當售貨員,小女巫看見貨架上,有一串一串的小圓球,像串魚蛋,外殼是竹皮〈?〉,不知內裏是甚麼,那位世叔說這叫做竹売茶。竹売茶? ::rr8081,「即是一種涼茶。」,小女巫只認識兩種涼茶,甘和茶及神粬茶。「涼茶?咁咪好苦囉?係唔係同神粬茶咁苦?」,「仲苦過神粬茶呢。」之後我要為好奇心付出代價,世叔竟送了兩串竹売茶給我  ::_346 ,年紀小小的女巫心靈受創,心忖世叔是否討厭我,以此作懲罰?飲苦茶,好大整蠱喎 ::_379 。




人長大了,仍不大愛那苦苦的味道〈當然,誰愛吃苦?〉,認識的那位中醫師為方便病人,用藥粉代替藥材,不過父親大人及有些朋友仍偏愛用傳統方法熬藥,抗拒吃藥粉,而女巫倒不大在意是熬藥還是沖藥粉。




某天收看一介紹中醫治療的節目,有一男子接受訪問時,憶述喝了中藥後,病不單沒有治癒,更轉趨嚴重,最後更被送往急症室,而醫護人員將他的中藥材拿去化驗,証實含有毒性云云。




嗯,簡直令人啼笑皆非,女巫無意開罪那男子及那節目的製作人員,但實在太無知,令人無言。




親愛的病人先生,在事發前數月曾向中醫求診,吃了那醫師的方劑後藥到病除,之後在事發當天感到不適,病人感覺和上次的病狀相似類同,所以決定試試當大夫的滋味,拿着上次那中醫師的處方抓藥去。




病人先生,那不是成藥,而是一位醫師替閣下望聞問切後,寫下的一條方劑,藥材的配搭與分量,全是針對閣下第一次發病時的身體狀況。數月後,閣下發病,即使表面病徵類同,也不表示內裏情況完全一樣,簡單如咳嗽,早上咳還是晚上咳,再加上每個人體質不同,引致咳嗽的根源各異,治理方法可以截然不同。




而且不同的藥材在方劑內的角式及分量足以影響成效,以下一段文字摘錄自兩位中醫師的著作:「『君臣佐使』是《黃帝內經》提出的中醫藥處方原則。「君藥」:類似皇帝,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。「臣藥」:類似國家大臣,是輔助君藥的藥或是針對兼病兼證的藥。「佐藥」:類似次級官員,具有三種意義,佐助藥:協助君藥和臣藥,或直接活療次要兼證;佐制藥: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和烈性;反佐藥:與君藥性味相反,卻又能起活療作用。「使藥」:類似外交官,「引經藥」:引導方裏的藥物到達疾患之處;「調和藥」:調和諸藥的作用。除了君藥是必須外,其餘的臣佐使藥不一定要兼備在同一方劑裏,份量多寡,取捨主要視乎病情、所選藥物的功效、藥性而定。」





另外,作者亦提到「中醫診治和西醫有別,除確認病人染上那種病外,還要分辨屬何種「證」,因為同一個「病」,但病人的「證」不同,採用的治療方法是有分別。」




拿着一張不適用的藥方,胡亂抓藥吃,最後要送院救治,是咎由自取。須知道郎中不易為,閣下要當蒙古大夫的話,責任自負好了,別讓中醫和中藥蒙上不白之冤。




至於醫院的化驗部門驗出藥材含毒素,有啥問題?不論中藥、西藥,含毒、帶毒多如繁星,最顯淺的例子莫過於接種牛痘預防天花。天花是病毒,牛痘何嘗不是?水銀、砒霜、附子、細辛雖具毒性,只要份量及煎煮方法配搭得宜,誰說不能入藥?




而那報導並拍攝這節目的傳謀及製作人員,絕對令女巫另眼相看,節目主持、監製、導演等人不一定要對中醫/中藥有所認識,不一定要認同中藥療効。但如以一宗案件作譬如,有原告之餘亦要有被告,原告律師提出指控時,被告亦應有律師可作出反駁及申辯,方屬正常及合法。




觀乎這節目,沒有邀請任何中醫師講解、論說藥物毒性、份量多寡及病人體質等,會對病情能否治癒起關鍵作用 。傳謀不是理應觀點中立持平、立場不偏不倚的嗎?這節目會否存有誤導?唉...傳謀人的質素真是....




曾有人以鼠患比喻生病,西醫的做法是設捕鼠器、毒餌,將老鼠趕盡殺絕,除之而後快。中醫的做法卻是將食物放置妥當,常打掃及整理家居,鼠輩沒法在家存活,唯有遷往他處。




同樣是治病、行醫濟世,中醫、西醫的手法、觀點迴異,各有其長、短處,最重要的是別一廂情願的胡亂抓藥吃,而那些自詡持平的所謂傳謀,亦請多多反省。




前述醫師的著作中,記載安徽省潛山縣一位老先生寫給臺灣友人的信,描述家中景況,當中更嵌入不少中藥,據作者表示最少也有五十八味中藥。現在當個抄寫員,將信抄下:

白朮兄:君東渡大海,獨活於異鄉生地,如浮萍飄泊,牽牛依籬,豈不知母親思念否?今日當歸也!家鄉常山,乃祖居熟地。春有牡丹,夏有芍藥,秋有菊花,冬有臘梅,真是紅花紫草:蘇木青、金櫻、銀杏、玉竹林、龍眼、蛤圿、鳴赭石、仙茅、石斛、連鈎藤。昔日沙苑滑石之上,現已建好凌霄重樓,早已不用故紙擋窗防風了。而且門前掛金鳳,懸紫珠,詬不一見喜?家中東園遍佈錢草、益母草:西園盛開百合花、月季花;北牆爬滿絡石藤、青風藤;南池結有石蓮子、芡實子,青果纍纍,花粉四溢。令尊白錢公,拄虎杖,懷馬寶,扶寄奴,踏竹葉,左有麝香,藿香,右有紅花、檳榔陪伴上蓮房,已是巍巍白頭翁矣!令堂澤蘭嬸雖年邁而首鳥,猶千年健之松針也!唯時念海外千金子,常盼全家合歡時,望勿戀寄生地,願君早回鄉!弟杜仲頓首」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