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27日星期一

小姊弟

小時候,看過一篇文章,內容大意是,孩子天生好奇、每事都問過究竟,做父母為口奔馳,回到家中早已累得賊死,仍然要回覆孩子的提問,更要命的是,孩子的提問會隔一陣子重複,父母有機會因此而感到厭煩,逐漸失却耐性,開始斥責孩子,孩子避免受責罵,不再提問,求知慾從此被扼殺。





醫館中有一位母親帶著一雙兒女求診,姊姊文靜,弟弟活潑,醫師盛讚兩姊弟乖巧,接受療程時沒有喊過半句痛﹝小姊弟兩人骨骼皆有毛病,矯正骨骼的療程很疼痛並不好受﹞。





我逗弟弟聊天,短短十分鐘內,他告訴我在美國乘搭火車的經驗,陪他一起乘搭火車是那些人,又仔細形容火車外貌;他又告訴我在彼邦游泳;但最令人震撼的是,他說不喜歡美國,因為他在彼邦沒有朋友。啊,小人兒的心底話,他今年六歲,三年前隨父母移民美國,即是說,小人兒三歲時在彼邦生活異常寂寞,但母親完全不知兒子心事,目定口呆之餘,奇怪為何兒子竟可牢記三歲時的生活片斷。




醫師今年六十多歲,他表示對自己三歲時的生活記憶猶新,我同意醫師的說法,百分之九十的童年往事仍深藏腦海中,文首提及那篇文章是我唸小六那年刋載報章的專欄。前述小人兒是個活潑的孩子,但他仍願意乖乖的坐下來和我聊天,顯示他挺愛和人聊天,想別人知道他的想法,是個聰明的孩子,但在家中他似乎找不到談話對象,反而在醫館,他願意向一個陌生人如我,細訴、分享生活點滴,只因我願意聆聽,一直以來,總覺得人愛說話多過愛聽別人說話。孩子願意放開心懷,和父母親聊天的時候不多,稍縱即逝,當他們步入青少年期,傾訴對象是朋友,父母會被拒於門外,趁他們仍願意分享時,多聆聽他們的心底話,別在將來抱怨不瞭解孩子,孩子拒絕溝通。





小姊姊學習鋼琴,愛唱歌,她在練習醫師教授的骨骼矯正運動時,伏在窗前望著對街,顯得很開心、很享受。由於動作需要將頭轉向左、轉向右,於是我逗她:「望吓山、望吓海,MACAU 旅行」,跟着再胡謅下去:「魚翅飽、魚翅餃,唔要貓、唔要狗」,姊姊向我報以微笑,弟弟扯著媽媽問甚麼是魚翅飽、魚翅餃。別看小姊姊做運動時如此開心、投入,她該是開朗的孩子。




醫師說母親是個性格較急躁的人,向孩子發問時,常在催促孩子回答,當孩子答錯時,就即時責怪,因此兩姊弟的表現絕對是南轅北轍,姊姊為恐答錯問題,總是小心翼翼,再三思考,不知情者總以為她笨、「轉數慢」。弟弟恰恰相反,他討厭母親的逼迫,於是不假思索,胡亂給母親一個答案,敷衍了事,答案不一定對,但表面看來「轉數快」。正因如此,姊姊給人的印象是個極度認真但「轉數慢」的人,弟弟却非常馬虎但「轉數快」的人。





但話得說回來,環顧現今的孩子,小姊弟挺乖巧而且有禮貌,從沒有大聲喧嘩吵鬧,不論是母親、醫師甚至我和朋友提出要求,他們都會即時完成任務,這方面的培養,母親功不可沒。朋友說我變了,變得有耐性和孩子玩耍,朋友和我教他們玩織繩、摺幸運星、千羽鶴、大象,用橡皮圈拉出一顆星,將牙簽屈折成「十」然後再變做一顆星。對,小女子自中二開始討厭同學的追星遊戲,她們家中堆積如山、如數家珍的偶像海報、彩頁令我嘆為觀止並敬而遠之,故拒絕和孩子嬉戲玩耍亦是意料中事,不過,這對小姊弟顯然和我投緣,單是在等待診冶沒有搗蛋、吵鬧,已令我對他倆加分,母親當然應記一功,祈望親子關係可以有所改善吧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